未來Family:《我們與孩子的距離》

30 Dec 2024
未來Family:《我們與孩子的距離》

每個孩子的內在都是天才,只是天才的地方不一樣

回想一下,在得知家中即將多個新生命的剎那,準爸媽雀躍之餘,通常會伴隨一個樸實簡單的願望,希望媽媽順產、Baby健康;出生幾個月大,也只希望孩子平安健康地長大;周歲時,趕著風潮「抓個周」,屏息以待開出頭彩,滿腦子巴不得孩子依著你內心的導航系統,抓個「有出息」的周。

該上幼兒園了,不辭辛勞地「貨比三家」,怕孩子輸在起跑點。開學時,幼兒園門口重複上演著依戀戲碼–孩子哭著跟老師進校園,媽媽哭著走出校門,這時候通常心願也好單純,希望寶貝順利適應學校生活。接著不管老師或家長都要有一段非常難熬的日子,但是只要家長願意放心放手,寶貝通常兩個星期內就能不掙扎地走進校園,一個月內平靜說再見,成功踏出他(她)人生的第一小步。

 

「百分」目標系統啟動的開始

成了小學新鮮人,孩子一樣天真可愛,大人的初衷卻悄悄改變了,內心「期望值」默默增長,盼之前對孩子的所有精心安排,此時可以在學習成績上有所回饋。於是「百分」目標系統啟動,對99分的考卷開始有了「為什麼差1分」的氣極敗壞,對孩子語氣上會有為什麼不細心一點考個100的潛在不諒解?接著「比較」系統也啟動–「人家誰誰誰每次都考兩科100分……」原來開朗的寶貝,自此蒙上不快樂的陰影,自信逐漸消弭於挫敗中。

國中時期,孩子已有足夠抗辯能力,不再像幼兒期的純粹依賴,而且小學練就了口才,於是親子關係就像不完整的拼圖,父母界定的板塊有多寬,孩子與你的距離就有多遠。

 

只要到醫院的加護病房走一趟,對孩子的期望就會變得很簡單,可能只剩下健康、平安、快樂。

記得學生時期護理課堂上,老師說:「要尊重每一個生命個體,即便是親生小孩,他們都不是附屬品或幫你填補遺憾的替代品,過於恨鐵不成鋼的父母親,可以撥空到醫院的兒科加護病房走一遭。」

外甥嬰幼時期進出小兒加護病房,每次去探視,空氣沉寂只剩瀰漫的儀器聲響,儼然每個小生命與病魔拚搏的聲聲吶喊,這景象,讓我忽然明白護理老師說的話:「只要到醫院的加護病房走一趟,對孩子的期望就會變得很簡單,可能只剩下健康、平安、快樂。」

因此我告訴自己,回到幼兒園一定要重新審視每位孩子的能力,訂出對他最適合的個別化目標。由於大人的調整,我看見孩子變得樂意學習,因為達標不再遙不可及,獎勵也不會永遠與他絕緣。有了自信心,孩子發展出的是更多主動,我與孩子的距離更靠近。

有一次請了幾天假,再回到教室時,班上「知名皮蛋」朝我衝過來抱個滿懷說他好想我,還真實掉了幾顆稚嫩男兒淚呢!不禁鼻頭一酸,其他孩子也一窩蜂環抱上來,瞬間有滿滿的知足與感動。

 

沒有學不會的孩子,只有還沒有找到適合自己方法

板橋地方法院少年保護官,也是世紀文教基金會創辦人盧蘇偉先生,小時候也有過一段慘淡就學童年。8歲一場日本腦炎腦力受損,他在學習上遠遠落後。因為教不會,老師曾氣極了罵他是豬,而且是腦震盪的豬。姊姊回家哭著轉述,沒想到盧爸爸說:「如果弟弟是豬,那他也是最聰明的豬,別人腦震盪越震越糊塗,他是越震越聰明。」

常常把「阿偉你很聰明,你越來越聰明,全世界你最聰明」掛在嘴邊,有一次自然科破天荒考了10分,爸爸激動大喊驚動鄰居,還遭揶揄「沒看過分數」,媽媽說:「就是沒看過才高興嘛!」為了鼓勵孩子,立刻賞了一隻大雞腿,考10分的開心啃著雞腿,另一邊考了90分的班長卻正在挨打。

正因為父母親始終如一的接受、支持、鼓勵,讓這個智商只有70的兒子生命中擁有充足的愛,父親堅信沒有學不會的,只有還沒有找到適合自己方法的。大二這一年,他終於遇到生命中的伯樂馬傳鎮教授,發現他是不一樣的天才,建議他用自己的優勢能力學習,讓他從此走向不一樣的人生。

 

平凡但睿智的盧爸爸說:「其實我們每個人的內在都是天才,只是我們天才的地方不一樣。」

爸爸媽媽們,看到這裡,您是否慶幸自己如願育有健康、健全的孩子呢?可以不用擔心自己是否能比孩子多活一天,您找到與孩子相處的最佳支持系統了嗎?教養無他,唯榜樣與陪伴。

 

 

全文網址於此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permalink.php?story_fbid=231801088742506&id=101099818479301

忘記了你的密碼嗎?請撥打服務專線 02-22036555 與我們連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