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瑽寧:孩子暴怒大哭,幫孩子的哭泣找一個台階下

01 Oct 2024
黃瑽寧:孩子暴怒大哭,幫孩子的哭泣找一個台階下

孩子暴怒大哭,幫孩子的哭泣找一個台階下

 

孩子不好好吃飯,亂丟餐具;一不順心就暴怒大哭,爸媽理智線斷裂之前,該怎麼處理會更好?試試「一抱二問三離開,我受不了啦謝謝你。」

小孩常常是累積了很長的情緒,最後那一剎那,因為一點芝麻蒜皮的小事暴怒大哭,最後的那件小事,或許只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。也有些小朋友只是因為他想睡了,太過疲憊情緒就失控、沒有辦法說人話,所以這些都是背後的問題。換言之,規律的生活作息,孩子情緒失控的機率就會降低。

遇到孩子暴怒大哭,這句口訣同樣適用:「一抱二問三離開,我受不了啦謝謝你。」下面分別說明各項行動。

 

一抱

當孩子情緒上來時,先不論對錯,給他一些安慰吧!若是你手上閒著,先蹲下來抱抱孩子,或拍拍他的肩膀,給他一點支持。如果你正忙得走不開,也可以口頭跟孩子說:「媽媽/爸爸現在沒辦法安慰你。我知道你現在很難過,等我一下,不好意思哦!」總之,就是不要假裝沒聽到,或是跟著怒吼「哭什麼哭」。

如果孩子出現攻擊他人的行為,一抱也等於同時壓制他拳打腳踢,在他耳邊說:「我知道你很生氣,我在這裡陪你,不可以打人!」

 

二問

一抱二問其實是同步進行,除了同理孩子生氣或難過的言語之外,也詢問他的心情:「你因為沒有玩到玩具,所以生氣嗎?」「你因為肚子餓而生氣嗎?」「他搶你東西,心裡很生氣嗎?」同理的過程,就能帶來療癒。父母要記得,說話速度放慢,不要變成在質問小孩的語氣。

同理情緒並不代表孩子的行為是對的,只是要避免替孩子的行為貼上標籤,立刻下定論說:「你打人就是不對!」「我看到是你先動手的!」「那是別人的玩具!」上述這些大道理,等情緒過去之後再來討論。在第一時間,父母的身分是心理輔導師,而不是要判斷誰是誰非的法官。你家小孩在現場若有傷到其他孩子,請先跟對方家長道歉,但不要當面處罰自己孩子給別人看,就算要處罰,也是等情緒冷靜之後的事。關於處罰的議題,我會在下一篇做詳細的介紹。 

 

三離開

一抱二問之後,如果孩子的情緒仍無法冷靜(像是還在尖叫),先帶離現場,或是轉移孩子的注意力。有些寶寶年紀太小,怎麼哄都停不下來,但只要離開現場,遠離傷心地,通常就會停止哭泣。

而且離開現場,也是一種讓孩子學習「抉擇」的過程。比如說,在去百貨公司之前,先跟孩子約法三章,今天不買玩具。但到了現場,孩子突然反悔,在地上打滾。這時候,先把孩子抱起來(一抱),再告訴他:「我知道你很喜歡這個玩具,可是我們約好今天不買的(二問)。」如果還是無法溝通,就直接把他帶回家(三離開)。這種果決的離開,會讓孩子慢慢理解到,這是一種抉擇:「接受父母的善意,就可以多玩多看;如果拒絕父母的善意,就會被帶離開回家。」

 

我受不了啦 

一抱二問三離開,如果孩子已經帶離現場,還是止不住尖叫與哭泣,這時,大人可以誠實告訴孩子:「我受不了啦!」

根據研究,任何成年人在嬰幼兒的哭聲中,平均忍受時間約莫十五分鐘。超過十五分鐘,心跳血壓就會開始不聽使喚,理智線會斷,情緒會失控。在孩子面前,誠實表達自己的情緒,這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。經過十五分鐘的陪伴,你可以溫柔告訴孩子:「你一直哭我也有點累了,媽媽抱你手有點痠了,我讓你先難過一下下,我先做一點事情,我待會再回來看看你,你再跟我講,你的生氣或難過。」離開現場,進入冷處理的步驟,去泡個咖啡,去上個廁所。

冷處理可以離開房間(但別關門啊!請把孩子放在安全的環境),可以是拿耳塞塞住耳朵,也可以是戴上耳機聽音樂……父母可以用各種方式,讓自己的情緒冷靜下來。如果有其他照顧者可以替手,也可以更換陪伴者。離開現場時,在內心整理事件的來龍去脈,哪些部分是你可以改進的,以避免下次再發生同樣的事。

 

謝謝你

如果孩子停止哭泣,或是邊哭邊跑來找你,可以再給他一些安撫,但如果又繼續大叫,只好再度表達:「我真的受不了啦!對不起,我的耳朵很不舒服。」然後再離開。當孩子恢復理智時,請立刻給予正面的回饋:「謝謝你!」

「謝謝你願意跟我說話,謝謝你願意跟我抱抱…」謝謝你這三個字,是回應孩子善意的行動,使你們的親子關係更堅固、更和睦,下次孩子也可以縮短崩潰的時間。


幫孩子的哭泣找一個台階下,協商出好方法

事後冷靜期,父母可以再次幫孩子的哭泣找一個情緒台階下,相信他一定有生氣的理由,雖然可能犯錯的人是他自己。比如說:「是不是因為你想要這個東西,媽媽不買呢?你非常喜歡它,對不對?」他說對,先講出他心中的感受。

接下來我們來想解決方法,解釋你不能買的理由,例如這個東西不是我們需要的,而且太貴了。那怎麼辦比較好?媽媽想一個方法,例如我們可以努力集幾個笑臉啊!幾個笑臉之後媽媽帶你買,或者是今天我們先買一個小的,那個東西我們回去跟爸爸討論再決定。

總之,妳可以把建議他的事項提出來,也問問他同不同意,不要小看小孩哦!兩歲以上通常情緒被同理後都能好好溝通,只是你得先同理他、先安慰他,然後試著找一個彼此都可以接受、妥協的方法,漸漸就能減少孩子用暴怒大哭來表達情緒的方式。

 

資料來源:親子天下 by 小兒感染科黃瑽寧醫師

 

忘記了你的密碼嗎?請撥打服務專線 02-22036555 與我們連絡。